Creative Commons(CC)於2025年4月9日發表的文章《CC @ SXSW: Protecting the Commons in the Age of AI》,探討了在人工智慧(AI)時代下,如何保護與推動開放的共享資源(commons)。此篇文章回顧了CC在德州奧斯汀舉辦的SXSW活動–「Open House for an Open Future」,與 Project Liberty Institute 資深學人唐鳳及作家Cory Doctorow進行了深入對談。

該場對談的討論重點有:
1、技術自主權的爭取:從印表機墨水補充到醫療呼吸器等關鍵技術,越來越多技術事項受到額外契約的限制。因此,開放運動不僅要促進內容共享,還應擴展到支持人們自由修復、修改和使用技術的權利,確保技術的自由化。
2、從抵抗到建立替代方案:開放運動應超越單單對抗企業限制,進展到積極創建可行的開放替代方案。例如,g0v(零時政府)活動展示了去中心化、使用者控制的平台,能如何對抗壟斷性的數位生態系統。
3、退出權作為變革的槓桿:提供用戶離開限制性平台的選擇權,當能有機會影響企業行為。如 Free Our Feeds 和Bluesky等計畫,即志在創建可信賴的退出策略,不讓用戶只能被困在剝削性的數位環境。
4、超越著作權–開放與創新的新框架:雖然Creative Commons起初是作為解決著作權限制而發展,但未來應關注更廣泛的議題,如支持開放共享的基礎設施、倫理性的AI發展,以及對社群培力的開放治理模式,而不能受限於過往僅是降低企業控制的面向。
5、重拾開源與自由軟體的精神:開放運動必須重新連結其倫理根源,強調創作、共享和創新的自由,而非僅只是為了效率而去進行開放。這包括抵抗企業對「開放」一詞的挪用和攫取,確保技術進步是服務於公眾利益,而非私人利益。
另外,AI時代下的偏好信號(Preference Signals)也一併被進行了討論和梳理。隨著AI的普及,僅依賴著作權法和基於著作權法推衍的CC授權,或已不足以作為AI訓練的因應機制。因此,CC提出了偏好信號的概念,讓創作者和資料集持有者,能主動決定其內容是否用於AI訓練。例如,Bluesky提出的「User Intents for Data Reuse」提案,以及CC參與的IETF AI Preferences Working Group,都是推動這一概念的實踐。透過這樣的「技術標記方式」,創作者能主動加入其對AI訓練的意向,鼓勵這些意向被平台與AI模型遵守,並將這些意向適用於CC授權與公眾授權領域的相關內容。
簡要來說,Creative Commons強調在AI時代,應重新思考和建立新的工具與方法,以補充現有開放授權機制之不足,並推動AI生態系統,能正面、正向的朝向公眾利益發展。
原始文章:https://creativecommons.org/2025/04/09/cc-sxsw-protecting-the-commons-in-the-age-of-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