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的未來展望

原文出處、作者 Anna Tumadóttir、譯文作者 Rong,使用 ChatGPT 生成式AI 輔助方案自動化翻譯後人工校潤,併採 CC-BY-4.0 發布。 CC 社群的朋友們好! 許多令人興奮的重要工作在 2024 等待著我們。在我擔任 Creative Commons 的代理執行長時,我想花點時間來介紹我自己,並分享未來一年重要事項的細節。 我於 2019 年 9 月底加入 Creative Commons 擔任產品總監,並與前工程總監 Kriti Godey 共同帶領建立 CC Search 的工作。該項目已轉移到由 WordPress 基金會管理的 OpenVerse,此後我接任了營運長的職位。我有跨越多個不同領域的教育背景(含非營利組織、新創企業、高等教育)但我一直注重著同一件事,從微觀到宏觀:我們要如何消除障礙?如何讓事情運作得更好? 在 Creative Commons 工作對我是一種榮幸,因為組織的使命與我的個人信念非常契合。畢竟,若是我們無法分享知識,也不願意彼此學習,也很難期待在家庭、工作場所,甚至跨組織或跨文化場域中彼此合作。 在我擔任代理執行長的角色時,有了 CC 董事會的支持,很清楚的我們需要深化我們的承諾。我們在開放文化和開放科學的領域有重要工作。此外,由於生成式人工智慧(AI)的崛起可能對知識共享與廣泛的共有資源產生影響,我們應對其慎重考量。以上工作是深根於我們在開放網絡中的角色–法制基礎建設管理者–所需應對的。 重要計畫進度更新 正如許多社群夥伴所知,在過去的三年裡,我們有推出四大計畫:開放文化計畫、開放氣候運動、開放氣候資料,以及開放授權預印本專案。 開放文化計畫於 2021 年中期推出,致力於開發由文化遺產機構構成的開放文化生態系,其中包括機構如美術館、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等,以及它們的使用者。文化遺產機構的使命與 Creative Commons 一致,是為建立一個知識和文化能夠公平共享、創造公眾利益的世界。我們希望合作機構們有更多能力分享他們管理的內容。通過政策倡議、基礎設施支援、能力與社群的建立,最終目標是讓大眾有更多且公平、合乎道德的近用立場來獲取知識和文化資源。有興趣的各位可以透過 CC 開放文化交流平台參與。這項工作由 Arcadia 支持多年,預計至少穩定持續到 2026 年中期。 … Read More “2024 的未來展望”

CC 社群如何看待生成式 AI 治理

原文出處、作者為 Shannon Hong, Timid Robot Zehta, Nate Angell, Kat Walsh、譯文作者李欣屏,使用 ChatGPT 3.5 輔助方案自動化翻譯後人工校潤,併採 CC-BY-4.0 發布 。 過去一年中, Creative Commons 與提倡「更好網路生態(Better Internet)」運動的其他成員,在諸如 MozFest、RightsCon 和 Wikimania 等社群會議上主辦工作坊和會議,聆聽參與者對人工智慧(AI)的看法。在這些會議中,社群成員對於 AI 如何利用 CC 授權的內容表達擔憂,討論涉及透明度、偏見、公平性和權利歸屬等問題。一些創作者擔心他們的作品在未獲取相應評價或未經同意的情況下,被用來訓練 AI 系統,部分人則要求針對公共利益和互惠機制應有更加明確的指引。 2023 年,CC 全球峰會的主題是 AI 與公眾共享,著重於在一個人工智慧存在的世界中為更好的共享機制提供支持 —— 這種共享是符合當前環境、具有包容性、公正、平等、互惠以及可持續的。由 CC 總法律顧問 Kat Walsh、溝通與社群總監 Nate Angell、技術總監 Timid Robot 和科技倫理顧問 Shannon Hong組成的團隊共同合作,透過人工智慧對齊會議 (alignment assembly) 的實施,讓峰會社群參與思考一個複雜的問題:Creative Commons 應如何回應 CC … Read More “CC 社群如何看待生成式 AI 治理”

Getty 博物館以 CC0 釋出八萬八千件以上藝術圖像

原文出處、作者 Brigitte Vézina、譯文作者 Rong,使用 ChatGPT 生成式 AI 輔助方案自動化翻譯後人工校潤,併採 CC-BY-4.0 發布。 “Irises, 1889” by Vincent van Gogh, The J. Paul Getty Museum 採 CC0 揭示貢獻至人人皆可不受著作利限制利用的公眾領域。 近日 J. Paul Getty Museum 以 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釋出一批超過八萬八千件的作品,將其豐富的館藏毫無保留的放入公眾領域。 這與我們在 CC 授權中所倡導的:「公眾領域素材的數位複製品必須保持在公眾領域中」是一致的,也就是數位化的「分身/孿生」創作不應該產生新的著作權利。 根據博物館的新聞稿,「使用者可以自由且不受法律限制地下載、編輯和重新利用高解析度的 Getty 藝術品。」該博物館的開放內容資料庫是藝術靈感的源泉,必定能激發無數的新創運用。眾多寶藏在資料庫中等待探索,如荷蘭藝術家文森·梵谷的《鳶尾花》。自資料庫開放以來,Getty 的網站圖像下載量大幅上升至平均每月約 30,000 次。 此舉對於 CC 在開放文化上的努力:促進文化遺產保存機構,如博物館、圖書館和檔案館文物的開放和更方便地被取用來說,是一件值得慶祝的大事。此外,這也是對我們開放文化的公益基礎設施,含 CC 授權和工具 的有效證明。這些開放的法律工具免費、標準化且易於使用,使得世界各地能對創意內容開放與近用。 讓我們向 Getty 致敬,公眾領域因此支持變得更繁榮,此舉也更加鼓勵了其他機構參與開放文化的行動,讓公眾領域變得更開放與廣闊並使每個人得以受益。我們在近日發布了推動 CC0 和公眾領域標記的指南與最佳實踐準則,歡迎使用者們推薦給各機構參考。 參與 關於使用 CC0 … Read More “Getty 博物館以 CC0 釋出八萬八千件以上藝術圖像”

認識 CC 授權與生成式 AI

原文出處、作者 Kat Walsh、譯文作者李欣屏,使用 Chat GPT 輔助方案自動化翻譯後人工校潤,併採 CC-BY-4.0 發布。 “CC Icon Statue” by Creative Commons, 其部份內容以 DALL-E 2 AI 平台輔助產出. CC 將此圖形內含所有著作權利採 CC0 宣告貢獻至公眾領域. 很多人會好奇 CC 授權,以及 CC 作為一個組織在生成式 AI 未來可以,或者說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無論是使用受著作權保護之輸入資料進行(機器)訓練,所致法律及道德的不確定性、透過生成式 AI 產生的創作在法律地位或最佳實踐方面的不確定性,以及該項技術對促成及持續開放創用的影響,都使得 CC 更加密切檢視這些議題。我們希望能回應一些常見問題,但我們也承認答案可能很複雜,或仍屬未知之數。 我們使用「人工智慧」和「AI」作為簡稱術語,代指我們所知道的某個複雜領域的技術和實務,近期包含機器學習和大型語言模型(LLMs)。使用縮寫「AI」則是方便討論,但並不理想,因為我們清楚 AI 並不是真正的「人工」(AI 是由人類創造和使用的),也並非「智慧」(至少不同於我們對人類智慧的理解)。 CC 授權及使用著作權資料之 AI 訓練 您可以使用 CC 授權限制他人將受著作權保護之資料用於 AI 訓練嗎? 這是我們最常收到的問題之一。儘管答案取決於具體情況,但我們想澄清一些關於 CC 授權運作及其涵蓋範圍的誤解。 您可以將 CC 授權用於任何需要著作權法下需要取得授權之再利用行為。然而,這些授權無法踰越現存的限制和例外條款;換言之,作為授權者,如果某種使用為著作權的限制和例外所允許,您就不能使用授權來禁止該使用。 這與 AI … Read More “認識 CC 授權與生成式 AI”

「有感」素材 WikiData 應用編輯松

由文化部推動的「國家文化記憶庫」收藏了台灣各地的歷史與人文圖片、文字,並且以公眾授權的方式釋出給大眾自由利用,除欣賞台灣之美外,也增添資料利用的附加價值。 CC 公眾授權 (Creative Commons) 是一種對自己的著作物,在公開在網路上的同時,予以保障,讓公眾能夠在有條件的授權條款下,合理的使用你的創作物品。WikiData 是維基百科中列表中跨語言的資料、圖像,並且互相連結的資料庫。 這次的「有感」素材 WikiData 編輯松,我們會帶您探索「國家文化記憶庫」中,以 CC 授權釋出的圖像,傳送到 WikiData 的資料庫中,並且編輯 WikiData 的各項資訊,讓這些富含原住民、鐵道、歷史、人文的圖像,能夠被廣泛應用在維基百科中,讓全世界看見台灣的開放,與台灣歷史、人文之美。 11/14 歡迎一起來參與「有感」素材 WikiData 應用編輯松吧,也可以參與 CC Taiwan meetup 和 CC 社群交流喔!

「開放世界中的全球不列顛?」一書中談及的數位民主

Creative Commons 的 CEO Catherine Stihler 在「開放世界中的全球不列顛?」(Global Britain for an open world?) 一書中,談及數位民主和人權的現金發展和體現。 Catherine Stihler 引述《世界人權宣言》第 27 條第 1 款的規定:「人人有權自由參與社區的文化生活、享受藝術並分享科學進步及其利益。」,闡述即使人們是在追求科技創新和進步,也須要在數位隱私、權利之間取得平衡。近年的 COVID-19 流行性疾病導致傳統藝術產業必須在短時間之內以數位的方式,透過網路將藝術、人文作品提供給民眾欣賞,這時候開放的授權方式就顯得格外重要,誠如 “The Open COVID Pledge”,利用 CC 授權條款的開放特性,成功讓數千項防疫相關的技術、設備快速地流通在世界各地,協助醫療人員的工作。文中也談到數位權利的封閉與實踐,並以中國、台灣舉例說明封閉之路並無益處,很多政策、是可以利用開放的方式、協作的工具達到相同的目的。

「重新認識 Vue.js」 by Kuro Hsu

Vue.js Taiwan 社群主辦人許國政 (kuro) 除了本身是一名程式設計師、技術社群參與者、前端程式設計課程、技術書籍作者之外,也支持開放知識的理念,將自己已經在販售的著作「重新認識 Vue.js」採用 CC BY-NC-SA 的方式釋出一個線上的版本,這個版本和實體書的差別,是實體書有完整的第六個章節可以閱讀,而線上的 CC BY-NC-SA 版本提供了有前面五個章節,豐富的內容和範例可以提供公眾在符合授權條款的規範下,自由地閱讀、修改、再散布。 「重新認識 Vue.js」線上版 (CC BY-NC-SA @kurohsu)

來聽唐鳳的 CC open mind!

CC 的 Open Mind Podcast 做了好幾集,這次邀請到台灣的數位政委唐鳳,除了介紹自己和 CC 的交集和路程之外,也提到國際間都很關切的台灣對抗 Covid-19 疫情的數位抗戰之路。另外今年的 CC Global Summit 已經開始報名了,今年適逢 CC 20 週年紀念,CC 全球社群擴大舉辦了 9/20 ~ 9/24 為期一週的線上活動,除了可以看到很多的 CC 藝術饗宴、著作權相關的講題、開放知識和教育的故事分享之外,可能會有一些目前還保密的慶祝活動,CC 也邀請台灣的唐鳳政委擔任 keynote 講者!千萬不要錯過能夠不用出國、線上和全球的 CC 社群、愛好者交流的機會! 點這邊去聽 Open Mind Podcast

CC Summit 2021 徵稿中

今年的 CC Global Summit 全球峰會預計在 9 月 20 ~ 24 日採用線上的方式舉辦,今年是 CC 20 週年,年會也會準備一個特別的慶祝活動! 現在開始到 6/23,如果你有在以下的領域和 CC 產生共鳴和連結,都歡迎到 CC Summit 投稿,和全球的 CC 愛好者交流! 了解或是會用 CC 分享的創作者 用各種工具支持 CC 各方面發展的朋友 在學術教育領域努力實踐開放近用 (Open Access) 的專家學者 在開放館藏 (Open Galleries, Libraries, Archives, and Museums) 和文化領域努力實踐開放近用的朋友 倡議和推廣 CC、協助改善著作權法或政策的朋友 我們在 CC Summit 見!

Copyright Platform 的四個工作小組介紹

Creative Commons 在 2019 年就訂定出了三個主要的目標,「開放教育、開放科學和開放取用」 (Open Education, Open Science and Open Access)、「開放美術館、圖書館、檔案館與博物館」(Galleries, Libraries, Archives and Museums)、「著作權法再造」(Legal, Policy and Copyright Reform) ,這三個主要的目標目前都進行中,在 Creative Commons 的 Slack 頻道、Mail List 中,都有各方的研究學者和專家在進行討論、交流和協作。這次 Creative Commons 介紹了 Copyright Platform 中運作的四個工作小組,這些小組負責在不同領域中,研究四個和著作權政策相關的主題,並以國際化的角度尋找其對於開放生態系統的影響,並試著提出解決方案,這四個工作小組分別是: 人工智慧和開放內容 網路平台責任 版權例外與限制 公開分享的道德規範 今年年底,他們也會將研究的成果以文章和在 CC Global Summit 中演說的形式,分享給所有人,如果你也對這些著作權相關的議題有興趣,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加入他們: 加入#cc-copyrightreform Slack 頻道 加入 Copyright Platform 郵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