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News

CC從開源熱潮中萌芽:專訪台灣創用CC計畫主持人莊庭瑞老師

本篇專文由開放文化基金會的實習生何家瑜,採訪台灣創用 CC 計畫主持人莊庭瑞老師,從推廣者的角度談在推廣 CC 的一些想法與經驗分享。 本篇文章採用 CC 姓名標示 4.0 公眾授權釋出 種下 Creative commons 在台灣的第一批新芽 時值 2003 年,莊庭瑞老師已在台灣中央研究院進行學術研究的工作達快十年,那時因為國際間吹起自由軟體運動風潮,中研院也開始推行自由軟體鑄造場的推廣計畫。該計畫目的是將自由開源軟體的開發模式以及授權和各項應用在國內進行推廣工作,同時,國際組織 Creative Commons 也正在推行著作物的自由散佈跟使用,並且正在尋找國際上的夥伴,因此,自由軟體鑄造場的第一任專案經理李士傑以及計畫成員陳舜伶,便將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 的觀念帶進來台灣,並由莊庭瑞老師擔任計畫主持人,將開放授權的觀念傳遞出去。 莊老師本身是資訊背景出生,在使用軟體方面常會使用別人開發好的程式作為資訊或是電腦科學使用,因為開源 (open source) 的理念已經逐漸擴散,這樣的作法在資訊界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然而,創用 CC 授權的概念是著重在著作物能夠被其他人自由散佈跟使用,這與開源軟體或是自由軟體的公眾授權的概念可以說是如出一徹,甚至可以相輔相成,因此當 Creative Commons 這樣的公眾授權條款出現並且需要去推廣時,莊老師更義不容辭地接下了這個計畫,促使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成為 Creative Commons 在台灣的合作夥伴,莊老師也就成為「台灣創用 CC 計畫」的計畫主持人。 創作者與其他人的溝通介面 ❝ CC 授權讓研究素材更方便被取用 數位化的時代,因為網路的便利性,我們隨時可以在網路上蒐集到各式資料,但是如果恣意使用的話,容易產生法律上的糾紛。在學術界,因為教學的關係,這種狀況更是普遍,學校老師因教學所需、學生因作業所需,便會上網抓取一些別人發布的資料或是素材,而這樣看似合理的行為,卻有可能導致著作權法的爭議甚至是進而產生訴訟。 另一方面,對於進行學術研究者而言,首先要參考很多論文資料,但往往都會出現一個問題,即使在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的論文資料,但是大多數文章並沒有開放供閱讀或下載,這在研究中會產生很大的不便利性。 在取用網路的資源下,不僅會擔心面臨著作權法的問題,同時也讓資訊無法交流分享,而創用 CC 的授權方式便是改善這樣的情況,例如:Open Access Journal,以公眾授權的模式釋放作品的期刊文章,以 CC 授權條款釋出,讓使用者可以便於取得論文而且利於閱讀。且在學術合作上,如果能夠合理化的使用 CC 授權,在研究素材的整理是有幫助的。比如說:「我做一些論文的摘要,或是有一些田野調查的成果,在自己有做整理的同時,我講它發佈到網路上,並且使用創用 CC 的授權方式釋出,而其他的人為了共同的目的,也把他整理的東西共享出來,這便稱之為協同作業。」這樣的協作模式可以讓學術的研究達到最佳化,達到共享、共創的理念! … Read More “CC從開源熱潮中萌芽:專訪台灣創用CC計畫主持人莊庭瑞老師”

那些 Global Creative Commons Summit 2019 有趣的事

洪華超 & 李欣穎, CC 姓名標示 4.0. CC Summit 今年 5 月 9 日至 5 月 11 日,在風光明媚的葡萄牙里斯本 Museu do Oriente 的會議廳進行,共有約 450 名來自全球 100 個國家的 CC 推動者與參與者參加。 年會以世界各地的 CC 社群為主角,除了 CC 藝術家、創作者們的齊聚交流之外、超過 130 個演講、工作坊主題,包含建立創作共用共享的科技工具、包含與開放相關的性別、平等、多樣性、反種族歧視等等各項議題的討論之外,也對 Creative Commons 三大核心目標:「開放教育、開放科學和開放取用」 (Open Education, Open Science and Open Access)、「開放美術館、圖書館、檔案館與博物館」(Galleries, Libraries, Archives and Museums)、「著作權法再造」(Legal, Policy and Copyright Reform) 進行多主題的探討,另外今年也特別重視 CC 全球各地的社群發展,各地社群展示當地 … Read More “那些 Global Creative Commons Summit 2019 有趣的事”

從研究導向到社群參與-CC Taiwan 正式開啟新頁!

Please find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below. 隨著 CC 全球合作網絡 (CC Global Network, CCGN) 的政策調整[1],也恰逢原中研院台灣創用 CC 計畫的轉型需求[2],從今年 (2018) 年中開始,CC Taiwan 這個協作框架,已經改由開放文化基金會 (Open Culture Foundation) 為載體,來與 CC 總部簽訂合作協議!因應這樣的改變,透過開放文化基金會行政中心的總籌與協助,CC 台灣社群的參與者已於本年度 6 月 30 日完成第一次面會面的開放式參與會議[3],並且透過此次會議推選出,未來 CC 台灣在地社群裡,協助大家溝通意見與組建專案的社群協調人 (Chapter Coordinator),以及協助在地社群與 CC 總部溝通作法、跨域合作的社群代表人 (Chapter Representative),前者由開放文化基金會的法制顧問林誠夏先生[4]擔任,後者由開放文化基金會的專案經理洪華超先生[5]擔任,首任為期一年,改選後的後續任期每屆二年。 【台灣創用 CC 計畫與 CC 台灣社群的差異與改變】 許多關心台灣 CC 事務發展的朋友都表達了好奇,新成立的 CC 台灣社群與過去的台灣創用 CC 計畫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基本上,主要的差異有二點,一是載體的不同,二是事務導向與運作方式略有差異。過去台灣創用 CC 計畫是以中央研究院資創中心為載體,雖然常態性完成了 CC 授權條款的本地化與翻譯,也做了許多在地的推廣,但執行的重點主軸仍需貼近學術研究為導向,而目前協調 … Read More “從研究導向到社群參與-CC Taiwan 正式開啟新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