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 世界博物館日

5/18 是世界博物館日,ICOM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發起了 “The Future of Museums: Recover and Reimagine” 活動,鼓勵全球的文化博物館、展覽館發起串連的活動,進行恢復和反思:在全球飽受氣候變遷、Covid-19 疫情等影響參展的狀況下,如何透過更開放多元的網路數位化、開放授權、公眾領域和線上展覽的方式,串起不受地域和國界影響的全球性的文化藝術聯展,全球共多達 3,000 多個展館參與。這個網頁提供各博物館如何參與的方法和工具。

Open GLAM 開放館藏豐收的一年

原著|Creative Commons by Victoria Heath、Scann  原始文章連結翻譯|孔德晴、編輯|開放文化基金會(OCF)背景圖|File:OpenGLAM-logo.png 總體來說,2020 年顯然沒那麼順遂。但這篇文章不是要把焦點放在去年經歷過(或是進行中)的各種災難,而是要向大家報告去年的一則好消息:這是一則關乎協作、創新、創意的故事;關乎現在,也關乎文化遺產的開放取用。 2020 年初,“Open GLAM” 這個開放包含 Galleries 美術館 、Libraries 圖書館、Archives 檔案館與 Museums 博物館等典藏機構文物的倡議,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經過包括 Creative Commons (CC) 團隊、CC 全球社群網絡、維基媒體基金會和其他組織成員們多年的通力合作下,史密森尼學會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在 2020 年 2 月 26 日公開宣佈,將把超過 280 萬張 2D 和 3D 數位影像,以及近兩世紀收藏的資料透過 CC0 授權釋出到公眾領域。這成果來自名為「史密森尼開放取用」(Smithsonian Open Access) 的新計畫,在史密森尼學會內容與傳播策略執行長 Effie Kapsalis 匯集多年倡議經驗於 2016 年推出的成果報告中所述,這計劃是跟隨著其他各大大小小典藏機構的腳步而完成的。 換作是別年的話,單單這一項宣誓就足以讓我們開心地邁向下一年,畢竟這可場振奮人心的勝利!不過 2020 年也真是不平凡的一年,先來回顧一下去年動態: ● 2 月 27 日:史密森尼學會推出史密森尼開放取用計畫● 3 月 11 日:世界衛生組織宣佈 2019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 Read More “Open GLAM 開放館藏豐收的一年”

Open Minds… from Creative Commons

Creative Commons 最近開始發行 Podcast 了,主題 “Open Mind” 很 match CC 的理念,讓我們一起敞開心房來聽聽看吧! 目前的這兩集會訪談 2020 上任的 CEO Catherine Stihler,待過蘇格蘭國會和 Open Knowledge Foundation 的她對 CC 外來的發展有什麼看法?另外史密森尼學會的資深數位專員 Effie Kapsalis 也會分享這次史密森尼學會釋出近 2 世紀的開放資料進入 CC0 和公眾領域,這樣的作為是為了什麼? Apple, Google Podcast 和 Spotify 各家平台都可以聽到哦!https://anchor.fm/creative-commons2

A Snapshot in Time: CC 全球社群網絡的研究報告

Creative Commons 自 2017 年起就改變組織策略,從以往和各國組織簽訂備忘錄的合作方式,改為培育和協助各國的社群自主營運。這樣重大的政策改變,對社群的生態造成了什麼影響?全球有 48 個國家的 CC Global Network,又如何看待這一次的改變?組織的政策和社群的經營是否能夠在互信互利的狀態下共榮共存? “A Snapshot in Time” 訪問了一百八十多位 CC 社群成員,期望在轉變之中找到平衡點,對於社群的經營來說,這是一個值得參考的研究報告。 A Snapshot in Time: A Look at the Creative Commons Global Network: https://creativecommons.org/2021/02/10/a-snapshot-in-time-a-look-at-the-creative-commons-global-network/ 摘要: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FY2QdtfOXLon_dOb5XDE7qROz5NhMhvn/view 完整報告: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GOCxm_EUMLF7LscA7PqqCOjCTOoKIgF8/view

公眾領域古謠造就現代洗腦神曲

最近 Twitter, TikTok 上爆紅的洗腦歌曲 “The Wellerman” 是改編自 “Sea Shanty” 這首過去水手在船上長時間工作時,會互相傳唱,打發時間和休閒的一首民間歌曲。”The Wellerman” 的創作者 Nathan Evans 也因為這首歌,被唱片公司簽下,辭去郵差的工作。 有人說現在因為要長時間在家保持社交距離,和長時間在海上工作,寂寞需要抒發、藉由歌唱來轉換心情的方式很像。也因為無著作權、公眾領域的特性,讓 The Wellerman 快速流傳和被改編成各種版本的演奏方式和歌曲,我們也能在追溯來源的同時,了解古時的歷史和文化,同時體驗現代和古典的融合,而這也是 CC 授權有 CC0 可以選擇把著作物釋放到公眾領域的原因之一。 This article is inspired by 郵務人員、船夫號子與公眾領域 (CC by Catherine Stihler) https://creativecommons.org/……/the-postal-worker……/ 洗腦神曲 The Wellerman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gsurPg9Ckw Today Show 採訪 Nathan Evans 從郵差變身為百萬音樂家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JUUcx1KJ-U Dear Calypso (Sea Shanty 原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IbgVTFkH3w

公眾領域日!迎接 1945 年的作品進入 Public Domain!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The Great Gatsby, F. Scott Fitzgerald. 每年的 1 月 1 日是公眾領域日 (Public Domain Day),在這一天,全球因為著作權法年限的不同,會有非常多的作品進入公眾領域,亦即該作品不再受到著作權法保護,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無償地利用它。今年,美國著作權法年限滿 95 年(1925 年)的作品進入了公眾領域,其中包括了曾經多次被翻拍成電影的 “The Great Gatsby”,和許多令人著迷的小說和音樂作品。 Jennifer Jenkins, Director of Duke’s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the Public Domain 整理了這些 1925 年的作品,一起來看看吧!https://web.law.duke.edu/cspd/publicdomainday/2021/ Internet Archive 也演奏了一些 1925 年的歌曲,正因為這些作品進入公眾領域,才能夠自由地被演奏和重新詮釋呀!https://www.youtube.com/watch?t=1847&v=-EfDubFBdwM…… … Read More “公眾領域日!迎接 1945 年的作品進入 Public Domain!”

CC支持維基媒體基金會向WIPO提出成為觀察員的申請

本篇聲明翻譯自”In Support of the Wikimedia Foundation WIPO Application“,2020 Catherine Stihler,CEO of Creative Commons at: https://creativecommons.org/2020/09/25/in-support-of-the-wikimedia-foundation-wipo-application/,譯者 Lucien C.H. Lin, Chapter Lead of Creative Commons Taiwan,與原作同採 CC BY 4.0 發布。 參與跨國領域層級的政策制定,是CC組織的角色之一。 感謝身為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The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永久觀察員的狀態,在這個型塑全球智慧財產權法的聯合國機構裡,我們能具體實踐前述角色。 然而,一些天前,維基媒體基金會向WIPO提出,成為觀察員的申請被凍結了。 維基媒體基金會,著名的自由線上維基百科背後支持的組織,就確保知識能被普及近用這個目標,已獲得長足且顯著的進展,這個目標也完全為CC組織所分享。 維基媒體基金會在政策競爭場域的聲音,反映了公眾及社會總體的合法權益。這個聲音必須要被聽到,以實現一個公正及平衡的智慧財產系統。 CC組織因此完全地支持維基媒體基金會加入我們成為WIPO觀察員的申請,並希望申請凍結的狀態能迅速地被解決。 共享對任何人任何地方進行知識解鎖的目標,我們是站在一起的。

千呼萬喚始出來–CC 4.0 已有正式華語翻譯!

林誠夏,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本篇摘要報導改寫自「莊庭瑞,CC 4.0 授權條款全文已有正式的華語翻譯版本」。 2020 年才開始,CC 4.0 的翻譯工作就迎來了好消息!CC 組織已於網站發表消息[1],公告 CC 4.0 授權條款,已有了正式的傳統華語版本[2]、以及簡體中文版本[3]的翻譯;原中研院 台灣創用 CC 辦公室網站亦更新了相關資訊[4]。到這個階段,CC 4.0 的中譯工作就算已經 全然告一段落,未來大家除了在授權條款的簡明標示上,有授權標章 (Commons Deed)可以 使用,若要論到條款內容的細項,也已經有全文翻譯的正式版本可以參照! CC 4.0 與過往版本的最大不同處,在於採翻譯政策取代本地化政策,也就是說,條款內容 不再依據各司法管轄區的法律來做本地化調適,而僅就字義做最小誤差的語言翻譯,這個作 法的優勢是讓素材能夠跨域傳散,而不會有條款內容的差異,配合資料庫特別權利的描述, 這一個版本的 CC 授權條款,非常適合資料型素材的使用,所以,如果您的作品是資料型專 案、或是影像、樂曲本質不受表現語言限制的素材,非常建議採用 CC 4.0 版本的條款來發 布,或是延用 3.0 台灣版本的授權條款時,增設「及其他版本」等向 4.0 相容的公告。 嚴格來說,華語傳統體和中文簡體在使用上有實質的差異[5],舉例來說,在軟體開發領域 頗讓工程師困擾的,就是行列的意涵完全相反,華語傳統體上採直行橫列,於中文簡體則是 直列橫行,所以 CC 4.0 在進行翻譯時,是將華語傳統體及中文簡體視為近似但卻實質不同 的兩種語言,並非單單只是字體的轉換,而是就語文使用習慣的不同,而分別進行翻譯工作。 然而,翻譯的參與者亦透過實體會議和電子郵件的方式討論,來互相分享想法與經驗。相關 的翻譯工作於 2015 年開始,一直進行到 2019 年底,這些歷程可以參照 CC 網站上的紀錄 [6]。而為了審慎處理且收納廣域社群的意見,華語傳統體的翻譯文稿,於 … Read More “千呼萬喚始出來–CC 4.0 已有正式華語翻譯!”

CC 的藝術創作思維:專訪新媒體藝術創作蔡宏賢總監

本篇文章採用 CC 姓名標示 4.0 公眾授權釋出 蔡宏賢(Escher Tsai),現職新媒體藝術創作團隊 Dimension Plus 創意總監,以及擔任 playaround 電子藝術與數位環境工作坊策畫人。2008 年,接觸了自由軟體鑄造場,並且在台灣創用 CC 計畫主持人莊庭瑞老的引薦之下,了解創用 CC 的理念,與開放文化、開放資源的精神相符,進而開始推廣創用 CC。並在 2009年,參與「混合與分享」CC 綜合藝術展,以〈CC歷程〉為題分享他的經驗。 創用 CC 像是一種態度和信仰 創用 CC 的理念在市場上的接受度呈現正反兩極,認同 CC 的理念者,會快速接受,並且福音這個精神,好比說:小時候路邊有奉茶的概念,在街口放置大茶桶,路過的人就可以去喝茶休憩一下,當你喝了茶解了渴之後,就會知道這個茶對於對於口渴的人是有幫助的,而會願意去分享這件事情;相反的,如果一開始就不接受創用 CC,甚至還會對抗,這就不是一個開放分享的人,就像是進口一批不錯的牛肉,但是他選擇自己吃光而不願意分享。每個人的人格特質不同,看待事情的角度也不同,而分享的本質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才可以看得更高、走得更遠。」 老師也有提到在參與 playaround 工作坊的學員,在活動結束後都有給他回饋:「我認可也接受開放的態度跟精神,那接下來就是我的事了。」在之後的創作上,他們也同樣會將開源的精神分享出去。 REMIX 可能會失去作品原有的初衷 在推廣 CC 的過程中,蔡老師期望透由創用 CC 開放的精神,讓創作可以自由流通,用善意換取善意,發揮創作的價值,但有的時候卻成了反效果,因為有些人不一定完全散佈你的善意,在使用完原創者的作品後後卻變成是他的作品,沒有再分享出去,甚至會宣稱這是他所創作的作品,不只違背了創用 CC 分享的本質,進而也出現作品意義上的扭曲,例如:「白傘計畫」。 白傘計畫的定位為社會運動,比如說社會不公的現象,我們無法接受,但又不能太多招搖的抗議,因此想出投以影像的方式去抗議這個現象,但在開始實行之後,竟然還有人問可以不可以投影卡通圖案,他覺得這樣比較親民搞笑,在這件事情的本質上,已經被扭曲原有的想法,這也反映出當今社會大眾的現象,對於創作分享的作品理念,在分享的過程反而會被忽視。 然而,對於創作者而言,當作品出現之後,他可以選擇和大眾分享作品,當選擇分享的時候,他的作品可能在經過他人之手後,失去原本作品的構想,當這樣的事件一直發生的話,創作者可能會變得不願意再分享,也讓創作失去了開放流通的精神。 藝術創作最在乎的是本質 ❝ CC 是一種快速分享的工具,它沒有辦法提升作品本身的價值 網際網路的便捷性改變了現代人的習慣,上網看到不錯的文章、照片或資訊,點一個分享鍵不到 3 秒鐘就可以散佈出去,但會選擇分享的人,不外乎是因為這東西夠炫、夠酷,讓看到的人願意分享,得以一傳十、十傳百,被更多人看見。反觀來說,大多數人願意分享是因為這東西有價值,因為我喜歡,所以我去分享給更多人知道,而不是因為作品有了開放的創用 CC 授權方式,讓作品變得更容易被分享。 ❝ 如果這個作品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即便有再多的工具、再快的流通方式,人們還是不願意去分享的 在一開始推廣 CC 的時候,蔡老師也希望可以透過 CC 的傳播或是 CC 授權工具讓更多人使用,但在長期下來才發現:「如果你的作品夠好,使用開放授權與否並不重要。作品如果不好,有 … Read More “CC 的藝術創作思維:專訪新媒體藝術創作蔡宏賢總監”

CC是鼓勵音樂人創作與流通的管道:專訪台灣音樂創作人豬頭皮

本篇專文由開放文化基金會的實習生何家瑜,採訪創用 CC 推廣者之一的朱約信先生,從創作者的角度談 CC 授權對音樂創作的一些想法與經驗分享。 本篇文章採用 CC 姓名標示 4.0 公眾授權釋出 創作的精神,就是分享 朱約信,以豬頭皮為藝名,1990 年出道,至今在音樂界闖蕩即將滿 30 個年頭,起先以政治異議歌手和台語饒舌音樂闖蕩樂壇,身兼歌曲創作人、金曲獎歌王、新台語歌運動的成員之一,並且與蕭福德以及一群熱血搖滾基督徒青年音樂家於2001年組成「搖滾主耶穌」福音樂團。在2004年,台灣創用 CC 計畫的主持人莊庭瑞邀約他寫歌推廣 CC 音樂,便成為台灣 CC 音樂的推廣大使。 獨樹一幟擁有自我風格的他,作品就如同他外表給人的印象一般,幽默風趣之外,也有一種無厘頭和嘲諷時事的感覺。而這,就是豬頭皮的音樂,他的信仰,他的傲骨人生。講到這裡…您是否跟我一樣,不禁好奇這麼「傲骨」的一個人,為何會開始推廣 CC ,且同時也是台灣第一位使用 CC 授權發行音樂專輯的音樂創作者! 一見到朱老師本人,椅子都還沒坐熱,老師熱情地拿出一系列 CC 授權音樂的作品送給我們,並且一一介紹這些作品[註1]。憶起當年加入推廣 CC 的初衷,那時的他已經離開唱片公司,成立自己的獨立音樂工作室,可以自己跑自己的音樂,不會被唱片公司所侷限。 創作者有選擇版權歸屬的權利,但大多數的創作者其實在創作歌曲後,不太會去管權利歸誰,或是產品如何被使用,無論是否被發表、錄音,甚至燒成 CD 或是黑膠唱片,因為他們都希望作品可以被更多人看見,即使讓別人使用都沒有關係,但是對創作者而言,也都會希望說:「我不只是創作,而是希望創作的同時也能夠賴以為生。」 至今,音樂界的波動起伏很大,現在樂團很多、音樂創作者也很多,數位音樂、YouTube 也都在改變音樂界的生態,雖然加速了音樂的流通,但市場上買單率卻不比從前。當創作者的作品不被大眾所購買,那豈不是就要餓肚子了! CC 音樂推廣路上的困難 朱老師在三年前出版「人生半百古來稀」黑膠唱片,慶祝自己 50 歲大壽,在出版後便將 CC LOGO 標上去,末班發行交由 SONY 做代理發行,但卻被要求把 CC LOGO 拿掉。 音樂如果受限於商業利益,便會侷限了它的發展空間。對於大多數公司而言,商業利益往往是最大的考量。「我們音樂人能做的就是,直接推廣 CC 授權合理化使用的概念去給大的音樂公司。」並不是說整張專輯都要使用 CC 授權,而是在專輯裡面的某一首歌,可以用 CC … Read More “CC是鼓勵音樂人創作與流通的管道:專訪台灣音樂創作人豬頭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