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 社群如何看待生成式 AI 治理

原文出處、作者為 Shannon Hong, Timid Robot Zehta, Nate Angell, Kat Walsh、譯文作者李欣屏,使用 ChatGPT 3.5 輔助方案自動化翻譯後人工校潤,併採 CC-BY-4.0 發布 。 過去一年中, Creative Commons 與提倡「更好網路生態(Better Internet)」運動的其他成員,在諸如 MozFest、RightsCon 和 Wikimania 等社群會議上主辦工作坊和會議,聆聽參與者對人工智慧(AI)的看法。在這些會議中,社群成員對於 AI 如何利用 CC 授權的內容表達擔憂,討論涉及透明度、偏見、公平性和權利歸屬等問題。一些創作者擔心他們的作品在未獲取相應評價或未經同意的情況下,被用來訓練 AI 系統,部分人則要求針對公共利益和互惠機制應有更加明確的指引。 2023 年,CC 全球峰會的主題是 AI 與公眾共享,著重於在一個人工智慧存在的世界中為更好的共享機制提供支持 —— 這種共享是符合當前環境、具有包容性、公正、平等、互惠以及可持續的。由 CC 總法律顧問 Kat Walsh、溝通與社群總監 Nate Angell、技術總監 Timid Robot 和科技倫理顧問 Shannon Hong組成的團隊共同合作,透過人工智慧對齊會議 (alignment assembly) 的實施,讓峰會社群參與思考一個複雜的問題:Creative Commons 應如何回應 CC … Read More “CC 社群如何看待生成式 AI 治理”

Getty 博物館以 CC0 釋出八萬八千件以上藝術圖像

原文出處、作者 Brigitte Vézina、譯文作者 Rong,使用 ChatGPT 生成式 AI 輔助方案自動化翻譯後人工校潤,併採 CC-BY-4.0 發布。 “Irises, 1889” by Vincent van Gogh, The J. Paul Getty Museum 採 CC0 揭示貢獻至人人皆可不受著作利限制利用的公眾領域。 近日 J. Paul Getty Museum 以 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釋出一批超過八萬八千件的作品,將其豐富的館藏毫無保留的放入公眾領域。 這與我們在 CC 授權中所倡導的:「公眾領域素材的數位複製品必須保持在公眾領域中」是一致的,也就是數位化的「分身/孿生」創作不應該產生新的著作權利。 根據博物館的新聞稿,「使用者可以自由且不受法律限制地下載、編輯和重新利用高解析度的 Getty 藝術品。」該博物館的開放內容資料庫是藝術靈感的源泉,必定能激發無數的新創運用。眾多寶藏在資料庫中等待探索,如荷蘭藝術家文森·梵谷的《鳶尾花》。自資料庫開放以來,Getty 的網站圖像下載量大幅上升至平均每月約 30,000 次。 此舉對於 CC 在開放文化上的努力:促進文化遺產保存機構,如博物館、圖書館和檔案館文物的開放和更方便地被取用來說,是一件值得慶祝的大事。此外,這也是對我們開放文化的公益基礎設施,含 CC 授權和工具 的有效證明。這些開放的法律工具免費、標準化且易於使用,使得世界各地能對創意內容開放與近用。 讓我們向 Getty 致敬,公眾領域因此支持變得更繁榮,此舉也更加鼓勵了其他機構參與開放文化的行動,讓公眾領域變得更開放與廣闊並使每個人得以受益。我們在近日發布了推動 CC0 和公眾領域標記的指南與最佳實踐準則,歡迎使用者們推薦給各機構參考。 參與 關於使用 CC0 … Read More “Getty 博物館以 CC0 釋出八萬八千件以上藝術圖像”

認識 CC 授權與生成式 AI

原文出處、作者 Kat Walsh、譯文作者李欣屏,使用 Chat GPT 輔助方案自動化翻譯後人工校潤,併採 CC-BY-4.0 發布。 “CC Icon Statue” by Creative Commons, 其部份內容以 DALL-E 2 AI 平台輔助產出. CC 將此圖形內含所有著作權利採 CC0 宣告貢獻至公眾領域. 很多人會好奇 CC 授權,以及 CC 作為一個組織在生成式 AI 未來可以,或者說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無論是使用受著作權保護之輸入資料進行(機器)訓練,所致法律及道德的不確定性、透過生成式 AI 產生的創作在法律地位或最佳實踐方面的不確定性,以及該項技術對促成及持續開放創用的影響,都使得 CC 更加密切檢視這些議題。我們希望能回應一些常見問題,但我們也承認答案可能很複雜,或仍屬未知之數。 我們使用「人工智慧」和「AI」作為簡稱術語,代指我們所知道的某個複雜領域的技術和實務,近期包含機器學習和大型語言模型(LLMs)。使用縮寫「AI」則是方便討論,但並不理想,因為我們清楚 AI 並不是真正的「人工」(AI 是由人類創造和使用的),也並非「智慧」(至少不同於我們對人類智慧的理解)。 CC 授權及使用著作權資料之 AI 訓練 您可以使用 CC 授權限制他人將受著作權保護之資料用於 AI 訓練嗎? 這是我們最常收到的問題之一。儘管答案取決於具體情況,但我們想澄清一些關於 CC 授權運作及其涵蓋範圍的誤解。 您可以將 CC 授權用於任何需要著作權法下需要取得授權之再利用行為。然而,這些授權無法踰越現存的限制和例外條款;換言之,作為授權者,如果某種使用為著作權的限制和例外所允許,您就不能使用授權來禁止該使用。 這與 AI … Read More “認識 CC 授權與生成式 AI”

「有感」素材 WikiData 應用編輯松

由文化部推動的「國家文化記憶庫」收藏了台灣各地的歷史與人文圖片、文字,並且以公眾授權的方式釋出給大眾自由利用,除欣賞台灣之美外,也增添資料利用的附加價值。 CC 公眾授權 (Creative Commons) 是一種對自己的著作物,在公開在網路上的同時,予以保障,讓公眾能夠在有條件的授權條款下,合理的使用你的創作物品。WikiData 是維基百科中列表中跨語言的資料、圖像,並且互相連結的資料庫。 這次的「有感」素材 WikiData 編輯松,我們會帶您探索「國家文化記憶庫」中,以 CC 授權釋出的圖像,傳送到 WikiData 的資料庫中,並且編輯 WikiData 的各項資訊,讓這些富含原住民、鐵道、歷史、人文的圖像,能夠被廣泛應用在維基百科中,讓全世界看見台灣的開放,與台灣歷史、人文之美。 11/14 歡迎一起來參與「有感」素材 WikiData 應用編輯松吧,也可以參與 CC Taiwan meetup 和 CC 社群交流喔!

「開放世界中的全球不列顛?」一書中談及的數位民主

Creative Commons 的 CEO Catherine Stihler 在「開放世界中的全球不列顛?」(Global Britain for an open world?) 一書中,談及數位民主和人權的現金發展和體現。 Catherine Stihler 引述《世界人權宣言》第 27 條第 1 款的規定:「人人有權自由參與社區的文化生活、享受藝術並分享科學進步及其利益。」,闡述即使人們是在追求科技創新和進步,也須要在數位隱私、權利之間取得平衡。近年的 COVID-19 流行性疾病導致傳統藝術產業必須在短時間之內以數位的方式,透過網路將藝術、人文作品提供給民眾欣賞,這時候開放的授權方式就顯得格外重要,誠如 “The Open COVID Pledge”,利用 CC 授權條款的開放特性,成功讓數千項防疫相關的技術、設備快速地流通在世界各地,協助醫療人員的工作。文中也談到數位權利的封閉與實踐,並以中國、台灣舉例說明封閉之路並無益處,很多政策、是可以利用開放的方式、協作的工具達到相同的目的。

「重新認識 Vue.js」 by Kuro Hsu

Vue.js Taiwan 社群主辦人許國政 (kuro) 除了本身是一名程式設計師、技術社群參與者、前端程式設計課程、技術書籍作者之外,也支持開放知識的理念,將自己已經在販售的著作「重新認識 Vue.js」採用 CC BY-NC-SA 的方式釋出一個線上的版本,這個版本和實體書的差別,是實體書有完整的第六個章節可以閱讀,而線上的 CC BY-NC-SA 版本提供了有前面五個章節,豐富的內容和範例可以提供公眾在符合授權條款的規範下,自由地閱讀、修改、再散布。 「重新認識 Vue.js」線上版 (CC BY-NC-SA @kuroh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