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News

CC是鼓勵音樂人創作與流通的管道:專訪台灣音樂創作人豬頭皮

本篇專文由開放文化基金會的實習生何家瑜,採訪創用 CC 推廣者之一的朱約信先生,從創作者的角度談 CC 授權對音樂創作的一些想法與經驗分享。 本篇文章採用 CC 姓名標示 4.0 公眾授權釋出 創作的精神,就是分享 朱約信,以豬頭皮為藝名,1990 年出道,至今在音樂界闖蕩即將滿 30 個年頭,起先以政治異議歌手和台語饒舌音樂闖蕩樂壇,身兼歌曲創作人、金曲獎歌王、新台語歌運動的成員之一,並且與蕭福德以及一群熱血搖滾基督徒青年音樂家於2001年組成「搖滾主耶穌」福音樂團。在2004年,台灣創用 CC 計畫的主持人莊庭瑞邀約他寫歌推廣 CC 音樂,便成為台灣 CC 音樂的推廣大使。 獨樹一幟擁有自我風格的他,作品就如同他外表給人的印象一般,幽默風趣之外,也有一種無厘頭和嘲諷時事的感覺。而這,就是豬頭皮的音樂,他的信仰,他的傲骨人生。講到這裡…您是否跟我一樣,不禁好奇這麼「傲骨」的一個人,為何會開始推廣 CC ,且同時也是台灣第一位使用 CC 授權發行音樂專輯的音樂創作者! 一見到朱老師本人,椅子都還沒坐熱,老師熱情地拿出一系列 CC 授權音樂的作品送給我們,並且一一介紹這些作品[註1]。憶起當年加入推廣 CC 的初衷,那時的他已經離開唱片公司,成立自己的獨立音樂工作室,可以自己跑自己的音樂,不會被唱片公司所侷限。 創作者有選擇版權歸屬的權利,但大多數的創作者其實在創作歌曲後,不太會去管權利歸誰,或是產品如何被使用,無論是否被發表、錄音,甚至燒成 CD 或是黑膠唱片,因為他們都希望作品可以被更多人看見,即使讓別人使用都沒有關係,但是對創作者而言,也都會希望說:「我不只是創作,而是希望創作的同時也能夠賴以為生。」 至今,音樂界的波動起伏很大,現在樂團很多、音樂創作者也很多,數位音樂、YouTube 也都在改變音樂界的生態,雖然加速了音樂的流通,但市場上買單率卻不比從前。當創作者的作品不被大眾所購買,那豈不是就要餓肚子了! CC 音樂推廣路上的困難 朱老師在三年前出版「人生半百古來稀」黑膠唱片,慶祝自己 50 歲大壽,在出版後便將 CC LOGO 標上去,末班發行交由 SONY 做代理發行,但卻被要求把 CC LOGO 拿掉。 音樂如果受限於商業利益,便會侷限了它的發展空間。對於大多數公司而言,商業利益往往是最大的考量。「我們音樂人能做的就是,直接推廣 CC 授權合理化使用的概念去給大的音樂公司。」並不是說整張專輯都要使用 CC 授權,而是在專輯裡面的某一首歌,可以用 CC … Read More “CC是鼓勵音樂人創作與流通的管道:專訪台灣音樂創作人豬頭皮”

CC 熱浪的推波助瀾:專訪 CC 推廣者趙柏強(bobchao)

本篇專文由開放文化基金會的實習生何家瑜,採訪創用 CC 推廣者之一的趙柏強先生 (bobchao),從 CC 推廣者的角度談經營社群的一些想法與經驗分享。 本篇文章採用 CC 姓名標示 4.0 公眾授權釋出 對於資訊科技如何協助人類組織體有著濃厚興趣的 bobchao ,2007 年在原先創用 CC 的開發者 Jedi 的邀請下,正式踏入創用 CC 計畫,起初擔任的職位為軟體工程師。爾後,因本身對於開發社群、推廣與行銷一直有著職涯期待,在與台灣創用 CC 計畫共同主持人莊庭瑞老師的討論下,2009 年轉為創用 CC 計畫的社群發展經理。舉辦過創用 CC 好愛聚活動以及各種教學工作坊等,同時也積極參與各個開放社群團體。現為開放文化基金會董事以及 MozTW、COSCUP 的重度社群參與者。 在經營社群中,我們不禁好奇他的動機是什麼?能夠凝聚這些來自於不同地方、不同年齡層的社群人,一同推廣創用 CC ,讓我們來一探究竟這樣的熱血參與者都在想些什麼吧! ❝要透過個人的力量快速推廣,其實就是不斷地在社群之中刷存在感 「讓一個想法可以快速的流通與傳遞,不外乎就是運用大眾傳播的力量,除此之外,便是個人的發聲。」 社群最匱乏的資源就是財力,在訊息的傳遞和理念的推廣上,往往不如政府機關或一般公司行號,能投入資源在大眾媒體上。在社群媒體和網路吃到飽還不是那麼普及的年代,從網路的文章分享,再一步一步走入實體的社群聚會中,闡述 CC 的理念,就是 bobchao 一開始的創用 CC 傳教方式。 如何讓 CC 被更多人看見?bobchao 提到:「推廣不外乎就是運用大眾傳播的力量去宣傳。」因為這是最直接且最快速的影響力;而作為個人,「就是盡量用自己的力量去發聲,積極去參與各個社群。」讓他們知道你的存在,讓他們知道 CC 的存在,因為人跟人之間的關聯,是可以透由一個點去建構成一個面,在彼此交流的過程中,會聽到各種面向的聲音、想法,而這些會在細嚼慢嚥之後產出新的東西。 在這樣的氛圍下,我們都在共同討論一樣的話題,即使以後對外說你不是 CC 的一份子,但在這個當下,你也會成為我們的一份子。用群體感化群體的方式,這便是社群的氛圍,不僅只是從個人做起,甚而可以影響到整個社群,所以 bobchao 強調:「讓自己積極投入參與是很重要的,沒事的時候,也可以常常在社群中發聲,刷一下存在感,這就是社群傳播呀!」 ❝我本身就是個很雞婆的人,喜歡教別人也喜歡分享 「我從以前就很喜歡撰寫文章,並且樂意讓更多的人看見我的作品,雖然曾經有人擅自拿我的作品去利用,但後來想想,這也好像沒什麼了。」 創用 … Read More “CC 熱浪的推波助瀾:專訪 CC 推廣者趙柏強(bobchao)”

CC從開源熱潮中萌芽:專訪台灣創用CC計畫主持人莊庭瑞老師

本篇專文由開放文化基金會的實習生何家瑜,採訪台灣創用 CC 計畫主持人莊庭瑞老師,從推廣者的角度談在推廣 CC 的一些想法與經驗分享。 本篇文章採用 CC 姓名標示 4.0 公眾授權釋出 種下 Creative commons 在台灣的第一批新芽 時值 2003 年,莊庭瑞老師已在台灣中央研究院進行學術研究的工作達快十年,那時因為國際間吹起自由軟體運動風潮,中研院也開始推行自由軟體鑄造場的推廣計畫。該計畫目的是將自由開源軟體的開發模式以及授權和各項應用在國內進行推廣工作,同時,國際組織 Creative Commons 也正在推行著作物的自由散佈跟使用,並且正在尋找國際上的夥伴,因此,自由軟體鑄造場的第一任專案經理李士傑以及計畫成員陳舜伶,便將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 的觀念帶進來台灣,並由莊庭瑞老師擔任計畫主持人,將開放授權的觀念傳遞出去。 莊老師本身是資訊背景出生,在使用軟體方面常會使用別人開發好的程式作為資訊或是電腦科學使用,因為開源 (open source) 的理念已經逐漸擴散,這樣的作法在資訊界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然而,創用 CC 授權的概念是著重在著作物能夠被其他人自由散佈跟使用,這與開源軟體或是自由軟體的公眾授權的概念可以說是如出一徹,甚至可以相輔相成,因此當 Creative Commons 這樣的公眾授權條款出現並且需要去推廣時,莊老師更義不容辭地接下了這個計畫,促使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成為 Creative Commons 在台灣的合作夥伴,莊老師也就成為「台灣創用 CC 計畫」的計畫主持人。 創作者與其他人的溝通介面 ❝ CC 授權讓研究素材更方便被取用 數位化的時代,因為網路的便利性,我們隨時可以在網路上蒐集到各式資料,但是如果恣意使用的話,容易產生法律上的糾紛。在學術界,因為教學的關係,這種狀況更是普遍,學校老師因教學所需、學生因作業所需,便會上網抓取一些別人發布的資料或是素材,而這樣看似合理的行為,卻有可能導致著作權法的爭議甚至是進而產生訴訟。 另一方面,對於進行學術研究者而言,首先要參考很多論文資料,但往往都會出現一個問題,即使在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的論文資料,但是大多數文章並沒有開放供閱讀或下載,這在研究中會產生很大的不便利性。 在取用網路的資源下,不僅會擔心面臨著作權法的問題,同時也讓資訊無法交流分享,而創用 CC 的授權方式便是改善這樣的情況,例如:Open Access Journal,以公眾授權的模式釋放作品的期刊文章,以 CC 授權條款釋出,讓使用者可以便於取得論文而且利於閱讀。且在學術合作上,如果能夠合理化的使用 CC 授權,在研究素材的整理是有幫助的。比如說:「我做一些論文的摘要,或是有一些田野調查的成果,在自己有做整理的同時,我講它發佈到網路上,並且使用創用 CC 的授權方式釋出,而其他的人為了共同的目的,也把他整理的東西共享出來,這便稱之為協同作業。」這樣的協作模式可以讓學術的研究達到最佳化,達到共享、共創的理念! … Read More “CC從開源熱潮中萌芽:專訪台灣創用CC計畫主持人莊庭瑞老師”

那些 Global Creative Commons Summit 2019 有趣的事

洪華超 & 李欣穎, CC 姓名標示 4.0. CC Summit 今年 5 月 9 日至 5 月 11 日,在風光明媚的葡萄牙里斯本 Museu do Oriente 的會議廳進行,共有約 450 名來自全球 100 個國家的 CC 推動者與參與者參加。 年會以世界各地的 CC 社群為主角,除了 CC 藝術家、創作者們的齊聚交流之外、超過 130 個演講、工作坊主題,包含建立創作共用共享的科技工具、包含與開放相關的性別、平等、多樣性、反種族歧視等等各項議題的討論之外,也對 Creative Commons 三大核心目標:「開放教育、開放科學和開放取用」 (Open Education, Open Science and Open Access)、「開放美術館、圖書館、檔案館與博物館」(Galleries, Libraries, Archives and Museums)、「著作權法再造」(Legal, Policy and Copyright Reform) 進行多主題的探討,另外今年也特別重視 CC 全球各地的社群發展,各地社群展示當地 … Read More “那些 Global Creative Commons Summit 2019 有趣的事”

從研究導向到社群參與-CC Taiwan 正式開啟新頁!

Please find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below. 隨著 CC 全球合作網絡 (CC Global Network, CCGN) 的政策調整[1],也恰逢原中研院台灣創用 CC 計畫的轉型需求[2],從今年 (2018) 年中開始,CC Taiwan 這個協作框架,已經改由開放文化基金會 (Open Culture Foundation) 為載體,來與 CC 總部簽訂合作協議!因應這樣的改變,透過開放文化基金會行政中心的總籌與協助,CC 台灣社群的參與者已於本年度 6 月 30 日完成第一次面會面的開放式參與會議[3],並且透過此次會議推選出,未來 CC 台灣在地社群裡,協助大家溝通意見與組建專案的社群協調人 (Chapter Coordinator),以及協助在地社群與 CC 總部溝通作法、跨域合作的社群代表人 (Chapter Representative),前者由開放文化基金會的法制顧問林誠夏先生[4]擔任,後者由開放文化基金會的專案經理洪華超先生[5]擔任,首任為期一年,改選後的後續任期每屆二年。 【台灣創用 CC 計畫與 CC 台灣社群的差異與改變】 許多關心台灣 CC 事務發展的朋友都表達了好奇,新成立的 CC 台灣社群與過去的台灣創用 CC 計畫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基本上,主要的差異有二點,一是載體的不同,二是事務導向與運作方式略有差異。過去台灣創用 CC 計畫是以中央研究院資創中心為載體,雖然常態性完成了 CC 授權條款的本地化與翻譯,也做了許多在地的推廣,但執行的重點主軸仍需貼近學術研究為導向,而目前協調 … Read More “從研究導向到社群參與-CC Taiwan 正式開啟新頁!”